近日,乌克兰军方宣布其自主研发的远程海王星导弹已投入实战,这款射程达1000公里的巡航导弹,正悄然改变俄乌战场格局。从黑海舰队旗舰的沉没到俄罗斯内陆关键设施的震动,这款“乌克兰制造”的武器正引发国际关注。
海王星导弹的诞生,源于乌克兰军工体系的深厚底蕴。作为苏联时期重要军工基地,乌克兰继承了KH-35反舰导弹的技术血脉。经过升级,海王星导弹的体型比前辈KH-35更大更重,射程突破300公里,更可改装为对地攻击型号。2022年,它曾精准击沉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“莫斯科号”,一战成名。此后,乌军工程师进一步为其加装高精度导引系统,让这款导弹能“长出眼睛”,精准锁定千里之外的地面目标。
2023年,升级后的远程海王星导弹首次对俄内陆目标发起攻击,目标直指图阿普谢炼油厂等战略设施。然而,要实现“点穴式打击”,导弹必须跨越多重技术门槛:依赖美国提供的高精度数字地图和卫星定位系统,还得穿越复杂地形。乌军透露,目前导弹主要攻击海岸线附近目标,因深入内陆时易受地形干扰。专家指出,若想打击莫斯科、伏尔加格勒等核心城市,导弹还需配备成像制导系统,能在地面杂波中识别目标关键部位——这正是乌克兰正与欧洲国家紧急攻关的难题。
然而,这款“战略级武器”的效能正面临严峻考验。2024年,美国以“促和谈”为由切断对乌情报支持,乌军瞬间失去关键导航数据。尽管转向欧洲求助,但技术代差让导弹打击精度大打折扣。更棘手的是,俄罗斯已将乌方导弹工厂列为“重点打击目标”,产能能否跟上战事需求仍是未知数。
军事分析人士指出,海王星导弹虽让乌克兰获得远程反击能力,但单靠武器无法扭转战场态势。随着西方情报支援中断,乌军在战场感知、目标定位上的短板暴露无遗。一名不愿具名的乌军指挥官坦言:“导弹能飞多远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找到正确目标。”
如今,这款凝聚乌克兰军工心血的导弹,正站在技术与政治的十字路口。它能否成为扭转战局的“游戏规则改变者”,还是沦为大国博弈下的悲壮注脚?答案或许就藏在黑海上空,下一枚导弹划过的轨迹里。